【焦点热闻】古琴王厂长:说古琴是法器有哪些依据?古琴最高审美准则——意境

2023-02-06 12:19:38 来源:哔哩哔哩

绘画、诗词、音乐、舞蹈、园林以及盆景这些中国艺术都讲究“意境”,并且以“意境”作为审美准则。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一种“循本尽心”的艺术形态。

“意境”究竟是指什么呢?怎样才算有“意境”呢?希望本篇文章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意境”分为“意”和“境”。“意”指主观情感的流露,“境”指外在社会环境的反映、再现。


(资料图)

“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意境”更有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点。

意境实为中国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古琴主要是文人雅士的乐器,追求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在琴学中,“意”概念的运用起始于汉代。如《风俗通》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由此可见,琴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寄意精神境界的容器。

古琴乐曲主要融合了儒家、道家两家的思想,因后者以逍遥的目光观宇宙,因而在艺术实践上影响尤深。古琴有着清和淡雅、温柔敦厚、优雅的风格,在曲目、音色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一直以来,“和雅”和“清淡”都是琴乐所追求的理想风格,由此可见琴乐深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

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种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至极之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种境界是绝去尘嚣、遗世独立的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静秋鸣,月高林表”。琴乐的境界是“无尽”、“无限”、“深微”、“不竭”的,用最少的声音来表现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说音淡、声稀、却意无穷。

古琴整体是更倾向于静态之美的艺术,所以在弹琴时很讲究外在环境的幽静和内在心境的配合,只有完美契合,才能达到主客合一的境界。

乐琴主要以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其注重“意”、“意境”更注重“幽静,深远”的体现。

民初琴家杨宗稷谓琴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拟声、象形、会意”三类。“会意”为三类之首,“拟声”与“象形”一直是依附音乐的表面物化形态,因此必须上升至“会意”才算是终极阶段。

“意”是抽象的主观精神境界,因此无限和空灵。相比于“拟声”和“象形”而言,琴曲侧重于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这也是我国在艺术界常见的虚实对立统一的手法,同时也是“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

琴曲中有关于“拟声”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用来抒发对自然向慕之情。琴乐所反映者多为模拟天籁之生机不息和变化,如:“流水”、“平沙落雁”、“欸乃”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游,意有所会。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购琴、学琴经验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学知识等任何古琴的问题都可私信或留言!

我整理了一份古琴知识全套资料包,回复666领取,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键词: 表现手法 更倾向于 平沙落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