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上品杯”我和《兰州日报》有奖征文丨春天,在兰州邂逅一份报纸|全球聚看点

2023-04-13 22:59:44 来源:兰州日报

夜色融融,皎洁的月亮挂在了皋兰山顶,她的升起似乎带来了静谧与安详,给天地间拉起一道银色的纱幔。

此时,在结束一天的繁忙之后,伴着窗外的繁星点点,沏上一杯香茗,在轻烟袅袅中,翻阅一份当天的《兰州日报》,顿时会有一种惬意感充盈全身。

阅读《兰州日报》似乎是我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有哪一天琐事缠身,未能阅读,则第二天一定补读。这不由使我想起甘肃文史馆原馆员张令瑄曾对我谈起他的父亲张鸿汀先生的一些轶事,著名学者张鸿汀曾自定每天读书100页,如果当天未能做到,则第二天必补之。想不到我的这一嗜读爱好竟然和乡贤如出一辙。


(相关资料图)

报纸可以说是知识和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的途径。1987年9月,兰州伏龙坪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东汉墨迹纸,端庄凝重的墨迹淋漓着一种文化的传承,这像是兰州文化的肇始,一路跌宕走来……正是这种“白纸黑字”的传递,沐浴着时代阳光的照耀、荡涤着历史的风雨,如今的《兰州日报》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春天已悄然走来,漫步于黄河岸边,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四周寂静无声,只有滔滔的黄河水不舍昼夜,缓缓向东流去。就这样流淌了千年,而千年似乎又只是一个瞬间。若以河水作为参照物,那么四周都是静止的,只有河水是移动的;可是黄河两岸早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是变化的,似乎只有黄河水的流淌才是亘古不变的。

对于黄河两岸的这些变化,《兰州日报》似作了注解和诠释。记者不畏风雨,秉承着“关注民生”的办报方针,用心、用情去观察和倾听社会的发展、百姓的声音,从而真正做到了“三贴近”的新闻原则。无论是宏观的国家政策,还是百姓津津乐道的牛肉面的价格。《兰州日报》因此更像是时代的记录者,书写着一本时代的大书。而《兰州日报》的副刊版面,似乎是一座架在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一个展示兰州风物和文化底蕴的平台,展现出了一张报纸的风格和特色。

唐朝张鷟描绘金城兰州附近积石山的传奇小说《游仙窟》中有:“无情明月,故故临窗;多事春风,时时动帐。”品读着报纸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觉手也痒痒,似有如梗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悠悠的丝路与滔滔的黄河相交于兰州,因此这里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也就将目光聚焦在兰州的人文历史,撰写了一些稿件,刊发于“兰山副刊”版面上。

兰州地处黄土梁峁和盆地、河谷阶地三种地型之上,南北两山的一些河流多汇入黄河。发源于马衔山的雷坛河一路奔腾跳跃,穿越市中心后,最终汇入黄河。就是在雷坛河上,昔日还建有一座地标性的建筑——握桥,清代画家何海楼曾画有一幅“兰州八景”之一的《虹桥春涨》,即是以握桥为摹本,写生而绘。何海楼还在画面上题诗一首:“卧虹一道压西津,聚影成桥画里真。三月风光桃浪暖,泛槎谁是武陵人?”从诗中可见,当时的雷坛河河水缓缓流淌,而且甚至可以“泛槎”其上。现在我们可以想像,彩虹似的握桥横亘于雷坛河上,河岸两边,绿柳拂水,水磨吱呀,悬楼叠起,小船或小筏在绿色的河面上轻轻飘荡,当其穿过桥下时,一幅清幽雅致的画面呈现了出来,颇有不是周庄胜似周庄的美意。可是如今的雷坛河却裸露着干枯的河床,昔日的美景似只能留存于想像中了。为此我撰写了《想念雷坛河的水》《白水红桥历几朝》等稿件,与广大读者共同追忆兰州远去的美景与事物……

著名作家池莉曾说:“人都想要高贵与优雅,许多人有钱了就去买奢侈品,拼命往自己身上堆积昂贵的东西。那么,高贵与优雅到底是什么?其实,高贵与优雅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面对他人乃至这个世界,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善良与宽容、坚强与淡定、宠辱不惊的定力,这一切都是精神力量。坚持阅读,就是获得这种力量的最有效方式。”池莉的这段话,似乎也说出了阅读的真谛。

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春华秋实。今年恰逢《兰州日报》创刊三十周年,伴着《兰州日报》一路走来,感慨充盈满怀。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已悄然走来,就在这个姹紫嫣红的季节,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我也将与《兰州日报》相携相伴,诗一样的走向远方……

作者 高羔

编辑丨包学枫

关键词:

为你推荐

推荐内容